• 手机版

禅定的正确修炼方法(禅定,其实很简单)

100人浏览   2025-01-08 09:01:31


禅定,也就是冥想、静坐,他并不神秘,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。

静坐冥想中,主观上感到精神通透、意识空灵、思虑减少、身心愉悦,而且能长时间的保持,就是达到了初步禅定的境界。

禅定,还会让人们产生智慧,这种智慧可以用于指导日常生活,或者是解脱烦恼。这种智慧,属于自己的真知真见,不同于书本和别人口中的知识,在平衡自己身心方面能发挥奇妙的作用。

同时,禅定为身心带来的平衡和安定,能够在日常生活中,持续一段时间,能够有效改变人际关系和自身的负面情绪。系统而长期的练习,可以彻底改善抑郁、焦虑、恐惧等负面情绪。


01

实现禅定的基础:止

止的意思为,将心止于一处,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,思虑减少,心神安定。

人们练习止,可以从静坐数息做起。静坐的姿势,对于初学者只需要脊柱稍微挺直,下颚微收,双手自然放好。甚至坐或是卧,选择任意舒服的姿势,只要呼吸顺畅就可以。

数息的息,是指人们一呼一吸之间停息的间隔。人们数呼吸之间的间隔,并将注意力集中于间隔,让间隔自然而稍有停息,称为数“息”。

初学者如果能够气息平稳的数到一百,会发现烦恼忧愁少了一半。

在数息的过程中,人们还会有自己的思维、情绪,但数息的过程不能中断,如果中断,就代表专注力丧失,需要从头数起。

刚开始数息的时候,人们的呼吸可能是粗沉的,心态可能是稍有紧张和期待的,但没有关系,不要刻意调整,慢慢的呼吸会变得细匀。

但在整个过程中要牢记,不要刻意压抑自己的思想和情绪,不要试图让思想寂灭,一念不生。只要数息没有中断,便是专注的。当然,如果能完全将注意力放在数息,那是更好的。

一些古老的教法认为,心灵安静的秘密就存在于呼与吸之间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将注意力安住出气之后,与吸气之前间隔,会让人感觉安静和静定。


02

实现禅定的过程:观

完整的禅定,包括止和观,两个方面。止是观的基础,而观到最后“一心不乱”,就又回归了止,也就是定。

观,是指意识能够觉知的功能。觉知就像一面镜子,不加思维、不加分辨,就像镜子无论反射出什么图像,都和镜子本身没有关系。

观的对象可以有很多,可以将注意力放在眼睛的能见功能,观一个物体;或者是放在听觉,去感受声音被接收后,在大脑中发生在哪里;或者是观身体的某个部位,比如观呼吸时胸口的起伏、“人中”的冷热,或者是大脑里的松果体。

但最值得人们关注的,是自身的思维和情绪。观察思维和情绪,也是破解烦恼的重要途径。

觉知正在经验的一切思维和情绪,这种觉知是一种绝对的冷静,他绝不会改变任何被觉知的对象。

在觉知中,每一个念头、情绪的产生,都被觉知的镜子瞬间映照。随着对觉知的练习不断深入,人们会发现,人们就是觉知本身,而不是任何思维和情绪。

同时,觉知不能被思考,否则人们将变成思维,失去觉知。

如果人们的觉知足够迅速,他将快过思维和情绪的产生。人们也由此将获得心灵自由,在每一个充满觉知的当下,都能自在安然,身心愉快。

能够深入的理解到这一点,把自己认同为觉知的存在,也便是初步的禅定。

观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刻。无论人们在觉知什么,觉知念头、觉知声音,或是在日常生活中,觉知走路的感觉、觉知吃饭时咀嚼的感受,觉知大脑中一片空白的感觉,要始终记得,任何时候不要忘记对呼吸的觉知,始终有一部分的注意力在呼吸上,这贯穿觉知的始终。

这也是禅宗“行住坐卧皆禅定”的体现。


03

实现禅定的关键:平常心


一些初学冥想静坐的人,有时难以静坐超过5分钟。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不够放松。

所以说,对于初学者,一定要选择自己舒适的方式安坐。当心灵安静下来,体内的能量恢复,才可以尝试单盘、双盘、“七支座”等等。

换句话说,这些更标准的姿势,是与人们的内在能量匹配时,自然发生的外在表现。而对于初学者,如果能在静坐冥想时睡着,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成就,这就说明人们已经足够放松。

从某种角度,实现禅定,放松比警觉更加重要。也就是说,首先是要有一颗平常心。

对于更多的初学者来说,在静坐时,可能会处在一种想要到达,想要宁静,想要实现的欲求中。如果人们心里一旦着急,一旦想着“我怎么还没有入静”“我要调整姿势、改变方法”,那么可以说,剩下的过程,就是在浪费时间了。这一点特别值得注意。

而对于有一定静坐冥想基础的人,有时也会产生心理上的烦躁和不适,仿佛有个难以突破的瓶颈。

无论是哪种情况,人们都需要告诉自己:“我所做的事并不神圣、也不神秘,他是平淡无奇,可有可无的,和任何其他的事没有区别”。

带着这样的平常心,随着呼吸的绵长细微,在某一个瞬间,人们会突破“门槛”。一种豁然开朗、充满生机、定静喜悦的觉受便会生发。而人们剩下所做之事,只是安住于其中。


这是一种十分美妙与超脱的觉受,超过世俗的任何快乐。就像《菜根谭》里的一句话所说:“机息坐忘磐石上,古今皆蜉蝣”。

然而,禅定虽然是美妙的,但当人们有所体会后,便不能刻意追求禅定的境界。否则,其中的美妙,可能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执念和障碍。

总结起来,初学者在静坐冥想之前,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作为前提:“无境可达、无心可安、无明可辨、无觉可觅”。

无境可达:禅定中,并没有一个更好身心境界需要被自己努力达到。有努力和期盼的成分,即代表仍处在内在矛盾之中。

无心可安:自己的心,并不需要刻意被安抚和停止。禅定不是与内在烦恼的对抗。

无明可辨:初学者在入静之前,自己的思维和情绪,会来了又去,去了又来,不需要去辨明为什么产生,该怎么样解除。

无觉可觅:觉知始终存在,不要尝试寻找觉知。静坐中,如果感觉自己失去了内在的平衡,不代表失去了觉知,只是觉知到一种状态而已。

抱着这样的初衷,抱着没有区别的平常心,人们便可以开始自己的静坐冥想、禅定之旅。

而禅定的发生,将会像一缕清风,在不经意间吹散人们心灵的雾霾,自由与真实之光,将从人们心灵产生,照耀万物。